化學科 


(一)

課程宗旨 

 
 

1.  中三化學課程宗旨以延繼中一及中二科學宗旨,為學生提供與科學相關的學習經歷,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,並奠定穩固的基礎,讓他們可於高中階段修讀各科學課程。同時,課程亦著重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,好讓他們在這廣受科學和科技影響的世界中生活,並作出貢獻。本課程的宗旨是讓學生:

1.1.     培養對科學的好奇心和興趣;

1.2.     掌握基本科學知識和技能,並 體會科學與其它學科的關連;

1.3.     發展進行科學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;

1.4.     運用科學語言來溝通與科學相關的意念;

1.5.     了解科學本質;

1.6.     發展綜合運用科學和其他相關 學科的知識與技能的能力;

1.7.     認識科學對社會、倫理、經濟、環境和科技所產生的影響,並培養負責任的公民態度,致力促進個人和社區健康;

1.8.     為將來在 STEM 相關領域進修或就業作準備;

1.9.     成為科學的終身學習者,以促進個人發展。因應本科發展需要的周年目標

2.  高中化學課程的宗旨是為學生提供與化學相關的學習經歷,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,以便學生積極投身於迅速變化的知識型社會;使他們在與化學相關領域中進一步學習或為就業作好準備,並成為科學與科技的終身學習者。本課程的宗旨是讓學生:

2.1.     對化學產生興趣及保持對化學的求知慾及好奇心;

2.2.     建構及應用化學知識,了解化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係;

2.3.     體會和了解科學的演進特質;

2.4.     掌握進行科學探索的技能;

2.5.     培養按科學的方法、明辨性及創造性的思考能力,以及在單獨或與他人協作的情況下解決與化學有關的問題的能力;

2.6.     能運用化學語言討論與科學有關的議題;

2.7.     在與化學有關的議題上,作出明智的判斷和決定;

2.8.     建立開放、客觀及主動的態度;

2.9.     適當地關注作業安全的事項;

2.10.   了解及評鑑化學對社會、道德、經濟、環境和科技的影響,及養成負責任的公民態度。

     

(二)

課程目標

 
 

1.  本學年課程及學與教目標如下:

1.1.     持續借助專家支援,逐步推行自主學習、協作模式,善用電子學習,鞏固閱讀習慣,以多元教學策略照顧學生不同學習需要。

1.1.1.   加強以鞏固學生基礎的預習,以基礎較弱同學經常混淆的概念,加入與課堂相關的化學式及化學方程式的練習,以解決學生的難點。

1.1.2.   於中三及中四推行多元閱讀,閱讀材料包括指定文章及/或圖書館借閱整套書籍,並繳交閱讀報告,提高學生對化學的興趣。適當選定圖書編章作為預習材料,訂定「一堂好課」的元素,配合多元教學策略。

1.1.3.   科任老師須製作電子教學的校本教材、施教及反思,以配合學校關注事項。繼續以PPR(Preparation- Participation- Reflection)為教學策略,輔以電子敎學,如藉谷歌Google為教學平台及多元的APPS,建議教學策略包括預習、示範影片、實驗、以iPad作網上資料搜尋及篩選以整理個人筆記、線上分享實驗結果和討論等「一堂好課」的元素,讓學生自行掌握學習進度,養成自學的習慣。亦以Google Form設計預習、課堂上討論及延展學習的題目,於預習及課堂上討論的題目,即時分析學生作答結果、回饋及討論,解答學生難點,釐清學生疑點。

1.1.4.   於whatsapps群組,將課堂黑板討論的筆記作攝影後上傳群組,讓同學家中溫習,製作筆記,鼓勵學生發問和討論,盡快解答學生的疑難,培養同學自學習慣。

1.2.     強化自主學習的課堂研究,優化「一堂好課」的元素,參與對外交流,拓闊教師專業視野,發揮專業能力。

1.2.1.   藉科任老師之專業能力及上學年製訂「一堂好課」元素的經驗,繼續以PPR(Preparation- Participation- Reflection)為教學策略,輔以電子敎學於預習,優化「同儕觀摩觀課」教學活動。

1.2.2.   推行「同儕觀摩觀課」活動,以照顧學習差異或電子教學課堂教學為焦點,促進優質教學分享及自我反思,藉系統化制度,建構專業的學習型社群文化。

1.2.3.   參考友校或校內老師實施推行電子教學的成功個案,按本校學生的能力,設計校本教材,持續推行電子教學。

1.2.4.   積極參與不同教育機構或本校舉辦參觀及探訪、講座、工作坊、分享會等。

1.3.     透過多元學習計劃,持續課程改革、跨科協作、尖子培訓,發展社區環保科技學苑,優化STEM教育。

1.3.1.   本年以研習活動為本,發展STEM教育,以探討氫水對植物生長的影響。

1.4.     提高學生香港中學文憑試的表現。

1.4.1.   科任老師計劃於十二月底前完成課程,然後加強學生應試試題及答題技巧。

1.4.2.   科任老師設計電子教材,以便學生在家中也能按自己的進度自主學習。

1.4.3.   學生需於考試完成改正,經科任老師檢查後會交予學生存檔,讓學生將來可以作溫習參考之用。

1.4.4.   針對學生常犯的錯誤,詳細講解及加強操練類似的題目。

1.4.5.   為照顧學生學習差異,科任老師會檢討家課數量及深淺程度,務求讓學生在做家課中取得成功感。

1.4.6.   由科主任及課任老師每循環安排課後輔導,分為「拔尖」及「補底」兩組,更討論考試題目,講解答題技巧及指出一般學生的錯誤觀念,令學生了解公開考試的要求推行「友輩學習計劃」,於中六各班挑選數位成績佳的同學作導師,輔導成績較差的同學。

1.4.7.   於「補底」組之教學策略,按學生能力調整教學內容、深度及重點,令學生有能力回答核心部份的基礎問題,提升學生信心。更可提早完成文憑試課程,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溫習。

1.4.8.   推行「友輩學習計劃」,於中六各班挑選數位成績佳的同學作導師,輔導成績較差的同學。

1.4.9.   由科任老師派發的”Last minute”精讀予學生,盼學生能好好運用,時刻溫習。於公開考試前,科任老師會安排試前補課活動,協助他們溫習考試重點。

1.4.10. 科任老師於假期為學生補課,引導同學善用假期,及早準備DSE考試。

1.4.11. 以合適的APPS建立學習群組,將課堂黑板討論的筆記作攝影後上傳群組,讓同學分享,鼓勵學生於群組發問及討論,盡快解答學生的疑難,務求讓學生在做家課中取得成功感,加強同學自信心。